科学研究

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平台 >> 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 正文

党员时政讲坛暨沙湖论坛: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话语创新

发布日期:2014-12-08    作者:孙贵法     来源:     点击:

    2014年12月3日下午4时许,新一期党员时政讲坛暨沙湖论坛于学院2008室拉开帷幕。此次论坛主题为“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话语创新”,主讲人为我院博士生导师、教工党支部书记周海春教授,论坛由院党委副书记余燕老师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党员到场参加。该论坛的举行正值武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机,对于加深我院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助推我院文明之风具有特殊的意义。
    周海春教授首先开宗明义地对本次论坛的题目做了简洁明了的说明,点出“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古今关系,而并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中西关系。周教授指出历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的两种解读: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代性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民族性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大众化过程。对于习总书记多次提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周教授指出并分析了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儒学复兴的时机已经到来;另一种则是谨慎乐观的态度。周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必然性与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17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艰苦探索过程,历经建国60余年,改革开放30余年的伟大实践。周教授围绕习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的讲话,简要回顾了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历史传统的认识、继承和发展,如毛泽东关于“老粗出人物”的趣谈、不讳言欣赏秦始皇、欣赏大同思想等,邓小平对法家法治思维、道家无为思想的继承应用等。周教授谈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走向时,提及“五种社会形态说”、“五种生产方式说”,他指出人们理解这些学说所采用的惯常思维方式是发生学方式,而他则主张运用现象学方法加以解读。周教授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如他起初的预计而突破传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周教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两点看法,一是考虑道德传统,不能盲目跟风西方;二是不主张太过功利化的考评机制,认为考核要求在超出个人实际能力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弄虚作假、形式化、腐败等不良后果。周教授的建议是,在将西方的某些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尊重这些理论的背景、运行机制等。周教授指出,人们对马克主义的理解往往存在“表面化”的现象,如“阶级论”的思想,不应该仅关注某人的出身、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要全面审察某人在历史上的实际效用、功绩。周教授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多理念的缘起,指出其源自中国传统的因素较少,源自西方资产阶级观念的因素较多。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理念有两种态度:一是保留、辩证地处理;二是创造了新的价值追求,实际上也兼容了资产阶级的某些价值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介入中国,周教授赞扬习总书记文化“基因说”的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魂。
    最后,余燕老师对周教授围绕习书记系列讲话,从专业学术与时政相结合的角度做了点评和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座的师生党员与周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如就价值多元给人带来的价值分裂、价值困惑向周教授请教,周教授表示自己不主张社会层面的文化一统,但个人自身可以实现文化一统,而不同个人则可以相互对话、包容等。此次论坛意义深刻,既是一次学术交流,又是一次全体师生党员接受理论熏陶和教育的好机会。
 

                                          

 

上一条: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

下一条:我院教授戴茂堂、高乐田参加鄂西高速公路品牌文化建设项目评审会